武昌將投4.7億元建歷史文化旅游名城 黃鶴樓景區(qū)將大規(guī)模擴容
(發(fā)布時間:2020年05月25日 信息發(fā)布:重慶中國青年旅行社 游客/發(fā)表人:命中注定)
4月20日,記者從武昌區(qū)全域旅游大發(fā)展工作會上獲悉,該區(qū)將在3年內(nèi)投入超過4.7億元完善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歷史文化旅游名城,其中,黃鶴樓景區(qū)將迎來大規(guī)模擴容。從黃鶴樓下來,今后可以直接通過專用通道,來到曇華林和得勝橋游玩。
據(jù)了解,該區(qū)將加強武昌古城核心景區(qū)建設,建設歷史文化旅游名城,重點推進黃鶴樓俯視線環(huán)境整治和蛇山北坡、斗級營片、農(nóng)講所片、東西城壕片、曇華林瑞典教區(qū)舊城改造,恢復得勝橋千年古軸風貌,形成武漢“歷史之城”的啟動區(qū)和展示區(qū),在三年內(nèi)基本建成大黃鶴樓—武昌古城5A級景區(qū)。
據(jù)了解,大黃鶴樓—武昌古城5A級景區(qū)主要包括黃鶴樓景區(qū)及武昌古城區(qū),總面積達7.8平方公里,北起中山路,南至起義門,西到臨江大道,包含十多處景點,但這些景點相對獨立,沒有形成有效串聯(lián)。武昌區(qū)相關的負責人介紹,該區(qū)正在著手編制旅游景區(qū)連通道專項規(guī)劃,推進黃鶴樓、胭脂路、曇華林、紅巷、都府堤、戶部巷、首義文化廣場、起義門等旅游步道建設,實施蛇山北坡連通道等項目,增強景區(qū)通達性和互聯(lián)度。(楚天都市報)
武昌旅游景點介紹
武昌區(qū),隸屬于湖北省武漢市,位于武漢市東南部,與漢陽區(qū)、江漢區(qū)、江岸區(qū)隔江相望,北至余家頭羅家港與青山區(qū)毗鄰;東、南與洪山區(qū)洪山鄉(xiāng)、青菱鄉(xiāng)交錯接壤,西傍長江。武昌有眾多的風景名勝,最為著名的為黃鶴樓、東湖和蛇山。作為歷史文化名城,武昌留有大量的遺跡遺址。主要有古文化遺跡遺址,如放鷹臺遺址;近代工業(yè)教育遺跡遺址,如布紗絲麻四局遺址、;曇華林歷史文化街區(qū)遺址;辛亥革命遺跡遺址,如起義門、紅樓等遺跡遺址;都府堤革命遺跡遺址,如中共“五大”會址、武昌中央農(nóng)民運動講習所舊址;還有宗教文化遺跡遺址,如寶通寺、長春觀等。下面一起跟重慶中國青年旅行社的小編一起來看看詳細的武昌旅游景點介紹。
黃鶴樓
黃鶴樓位于武昌蛇山之上,有“天下江山第一樓”的美譽,是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qū),也是武昌最著盛名的古跡和游覽地,黃鶴樓因其歷史悠久、文化厚重、地勢險要、規(guī)模宏大、氣勢雄偉而位居中國江南三大名樓之首。黃鶴樓始建于三國時期吳黃武二年(223年),傳說是為了軍事目的而建,孫權“以武而昌”,筑城為守,建樓以錡望。原址位于蛇山西麓下黃鵠磯上(武昌橋頭附近)。《南齊書》有許多與黃鶴樓有關的神話傳說,以至后代“事列神仙之傳,跡存述異之中”。黃鶴樓歷盡滄桑,屢建屢毀,屢毀屢建。
東湖風景區(qū)
東湖風景名勝區(qū)因位于武昌東郊而得名,水面面積達33平方千米,是中國最大的城中湖。景區(qū)由六個特色景區(qū)組成:聽濤景區(qū)、磨山景區(qū)、珞洪景區(qū)、落雁景區(qū)、吹笛景區(qū)和白馬景區(qū)。東湖櫻花園是中國最大的櫻花園,5000株櫻花競吐芬芳。梅園依山傍水,是江南四大梅園之一,有301個品種,800畝園,一年一度的東湖梅花節(jié)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東湖風景區(qū)還培育和收集了300多個荷花品種,和梅花一樣,屬全國之最。東湖在梅花和荷花栽培技術上領先全國,故這里又是“中國梅花研究中心”和“中國荷花研究中心”所在地。
蛇山
蛇山為武昌名山,綿亙于古城中部,橫貫東西,名勝古跡頗多。東起大東門,與元代所建長春觀緊倚于側(cè);西止長江,與漢陽龜山夾江對峙;山北麓直抵民主路中、西段,與胭脂山平行;山南腳緊連大成路和武珞路西段。蛇山又名黃鵠(hú)山,綿亙蜿蜒,形勢十分險惡。在長約2公里的山上,歷代建有眾多的名勝古跡,馳名的樓閣亭臺有20多處,歷代名人崔顥、孟浩然、李白、王維、陸游等10多人,均先后登臨游賞,吟詩作賦,留下“寒花媚幽石,疏林帶高閣”,“桃樺深處暖云浮,隔樹紅妝倚翠樓”等名句。
放鷹臺遺址
放鷹臺遺址位于武漢城內(nèi)武昌水果湖畔。遺址為一橢圓形臺地,傳說因李白于唐乾元三年曾在此觀放鷹捕魚而得名,面積約1萬平方米。在該遺址,市博物館于1997年考古挖掘出了四千年前新石器時期的石器、陶器多達二百余件;近年又在梁子湖畔又發(fā)現(xiàn)了一千多年前的湖泗古窯址一百七十余處??梢哉f,從出土的每一片石器、陶器和每一件生產(chǎn)、生活用具的后面,都有美麗的傳說和動人的故事。這些石器、陶器和生產(chǎn)、生活用具可看到陶器到瓷器燒制工藝的進化,引證了武漢先民曾經(jīng)在這塊土地上,從遠古走來,農(nóng)耕勞作、繁衍生息,創(chuàng)造了陶瓷古國的古老文明。
長春觀
長春觀位于武昌大東門東北角雙峰山南坡,黃鵠山中部,是道教著名十方叢林之一,稱“江南一大福地”。觀內(nèi)崇奉道教全真派,以其創(chuàng)始人重陽祖師門人邱處機道號“長春子”命名。長春觀有聞名于世的“三絕”:全國僅留一塊的“天文圖”、帶有歐式風格的建筑、乾隆御賜“甘棠”石刻。解放初全國有三塊“天文圖”碑,為道教天文學家所留,上刻“諭旨”二字。前二塊皆毀于文革,僅留長春觀一塊全圖碑;二是清末長春觀主持侯永德受西方思潮影響,以歐式風格和中式風格相結(jié)合,修建了全國唯一的歐式建筑為主體的道教建筑——道藏閣;再則是位于道藏閣前的乾隆親書石刻“甘棠”二字,也是在道教建筑中為數(shù)不多的帝王題詞,亦為一絕。
寶通寺
寶通寺位于風景秀麗的武昌洪山南麓,已有1500余年歷史。據(jù)《寶通寺志》載:“黃鶴山(今蛇山)之東十里許有山,名東山(今洪山),乃三楚第一雄峰。上有亭,相傳劉宋時期始建寺。唐貞觀年間,額曰彌陀寺,面南,山門西向。”由此可見,洪山于南朝劉宋時期(420—499年)已建有寺院,即東山寺。南宋端平年間(1234一1236年),荊湖制置使上奏理宗皇帝頒發(fā)帶金,下詔將隨州大洪山寺遷此,改東山為洪山,賜寺名為崇寧萬壽撣寺。明憲宗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策崇寧萬壽撣寺為寶通撣寺,沿襲至今。
起義門
起義門位于武漢市武昌區(qū)首義路起義街,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辛亥革命的歷史見證和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起義門原是武昌古城的中和門,始建于明洪武年間(1368年),距今700多年歷史。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軍工程營起義后,迅速控制中和門,南湖馬炮營得以從此門入城,在城頭架炮轟擊湖廣總督府,掀開中國近代史新的一頁。中華民國成立后,為紀念武昌起義的勝利,中和門改名為起義門。
中共五大會址
中共五大會址紀念館位于離武昌江灘不遠的都府堤小巷20號,主要由中共五大開幕式會場、陳潭秋夫婦臥室和陳潭秋、伍修權教學教室四個復原陳列,以及中共五大歷史、陳潭秋在漢革命活動兩個基本陳列組成。1927年4月27日,中共“五大”在武昌第一小學開幕。中共“五大”雖沒能完成從危難中挽救革命的使命,但卻是幼年中國共產(chǎn)黨探索中國革命道路艱難歷程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它在領導體制上有重大的建樹,開始形成中央四級領導體制:即全國代表大會;中央委員會;中央政治局和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并在黨的歷史上首次選舉產(chǎn)生了中紀委的前身——中央監(jiān)察委員會,強調(diào)黨的各級組織都要實行集體領導。
請對文章內(nèi)容作出評論
贊|踩
評論